甚麼是毛囊炎? 毛囊炎的成因? - 由楊浩康(Yeung Ho Hong)醫生講解
毛囊炎是指毛囊及其周圍組織發炎的一種皮膚病變,其臨床表現多為局部紅腫、疼痛和化膿,常伴有小丘疹或膿皰。該病症可能單獨出現,也可能以群集的形式分布在皮膚表面。毛囊炎不僅影響外觀,也可能引起反覆感染,嚴重時甚至導致疤痕性脫髮。
毛囊炎的發病與多種因素密切相關。隨著夏季氣溫上升,人體皮膚容易因大量出汗而變得溫熱潮濕,這種環境為細菌、真菌等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理想條件。因此,在悶熱潮濕的天氣下,毛囊炎的發生率顯著增加。此外,個人的體質差異也是一個重要因素,易出汗、油性皮膚和免疫功能較低的人更容易罹患毛囊炎。
除了環境因素,生活習慣和外部刺激亦在毛囊炎的發病中扮演重要角色。不適當的穿著,例如經常穿著貼身、不透氣的衣物,容易導致局部摩擦和汗液積聚,進而堵塞毛囊,加上不適合個人膚質的化妝品、護膚品或防曬乳的長期使用,也可能阻塞毛囊口,使常駐菌群(如金黃色葡萄球菌)過度繁殖,引起局部炎症和感染。
從病原學角度來看,毛囊炎大多數情況下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,尤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最為常見。這類細菌在皮膚上正常存在,但當毛囊受到損傷或堵塞時,細菌便可乘虛而入,引發感染。除細菌外,真菌感染亦是毛囊炎的一個原因,尤其在某些潮濕環境下容易發生。極少數情況下,病毒感染也會導致毛囊炎,例如由單純疱疹病毒(HSV-1和HSV-2)或水痘-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性毛囊炎。
另外,毛囊炎還包括一些非感染性病變。鬚部假性毛囊炎(pseudofolliculitis barbae)主要見於剃鬚後,由於毛髮倒生而引起皮膚局部發炎,這在膚質較特別或鬚部濃密的人群中較為常見。疤痕性毛囊炎/ 蟹足腫性毛囊炎(folliculitis keloidalis)則常見於捲髮男性的後頸部,由反覆摩擦和局部刺激導致持續性炎症和瘢痕形成;而禿髮性毛囊炎(folliculitis decalvans)主要影響頭皮,其持續性感染可引起毛囊水腫、化膿及產生疤痕反應,導致疤痕性脫髮(cicatricial alopecia)。
部分醫療干預也可能誘發毛囊炎,例如在接受激光治療、剃鬚不當或其他皮膚美容項目後,由於皮膚受到熱或機械性刺激,可能激發局部炎症,從而引發毛囊炎。這些情況提醒我們在進行美容治療時,應謹慎選擇專業機構並做好術後護理,以降低發病風險。
毛囊炎的臨床常見部位包括前胸、後背、肩膀、頸部、四肢和大腿內側等部位。由於這些區域多屬於容易出汗或摩擦部位,便成為毛囊炎的高發部位。此外,頭皮因皮脂腺豐富,也是發生毛囊炎的一個常見部位,患者可能會表現為頭皮紅腫、瘙癢甚至出現脫髮現象。
診斷毛囊炎主要依據臨床觀察和病史詢問。醫生通常會通過皮膚檢查以辨識紅腫、膿皰等特徵性表現,必要時可取患處分泌物進行細菌或真菌培養,以確定病原體,從而指導針對性治療。現今先進的分子檢測技術也可幫助確診某些疑難病例,尤其是涉及病毒性毛囊炎的情況。
治療方面,根據不同的病因,治療策略有所不同。對於因細菌感染導致的毛囊炎,局部抗生素藥膏、口服抗生素或消炎藥物是常用方法;而真菌性毛囊炎則需要使用抗真菌藥物。針對非感染性毛囊炎,如鬚部假性毛囊炎,則建議改變剃鬚方式、使用特殊的護理產品以避免毛髮倒插。對於慢性或反覆發作的毛囊炎,可能需要長期管理及改變生活習慣,如穿著透氣衣物和保持皮膚清潔,以減少局部刺激和微生物繁殖。
預防毛囊炎的重點在於改善生活習慣和保持良好的皮膚護理。建議在悶熱潮濕的天氣中,儘量避免穿著過於貼身的不透氣衣物,並保持皮膚乾爽;定期清潔和更換衣物,尤其是在運動後;同時,正確地使用化妝品、護膚品和防曬產品,避免過度刺激或堵塞毛囊。此外,適度地進行皮膚保濕和營養調理,也有助於維持皮膚屏障,降低感染風險。
總結來說,毛囊炎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毛囊炎症性疾病,其成因涉及環境溫度、個人體質、皮膚衛生和外部刺激等多重因素。無論是由細菌、真菌、病毒還是非感染性因素引起,均能導致毛囊的堵塞與炎症,進而產生紅腫、膿皰及可能的瘢痕。早期診斷和針對性治療,加上改善生活習慣和正確護理,可有效控制此病並降低反覆發作的風險。患者應在專業皮膚科醫生的指導下制定個性化治療計劃,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與長期管理。
參考文獻:
1. Bolognia, J., Schaffer, J. V., & Cerroni, L. (2018). Dermatology (4th ed.). Elsevier.
2. Del Rosso, J. Q. (2003). "Folliculitis: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."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Aesthetic Dermatology, 1(11), 34-38.
3. Wollina, U. (2008). "Folliculitis: A Review and Update." Journal of Cutaneous Medicine and Surgery, 12(2), 100-11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