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浩康(Yeung Ho Hong)醫生 - 網誌文章

楊浩康(Yeung Ho Hong)醫生 - 網誌文章

玫瑰痤瘡 - 由楊浩康(Yeung Ho Hong)醫生講解

玫瑰痤瘡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症性面部皮膚疾病,其主要特徵是持續性泛紅、丘疹及膿皰,對患者外觀和心理帶來明顯影響。不同於短暫性面紅,玫瑰痤瘡呈現持續性發作,患者常抱怨面部灼熱、刺痛及膚質敏感。該病的發病機制涉及多種因素,包括遺傳傾向、環境刺激、過度曝曬、情緒壓力以及血管反應過敏等。這些複雜的致病因素使得玫瑰痤瘡具有反覆發作的特點,且不同患者之間的臨床表現和疾病進程存在較大差異。

楊浩康(Yeung Ho Hong)醫生講解玫瑰痤瘡
    臨床上玫瑰痤瘡可跟據症狀分為四個類型:
  1. 紅斑血管型:面部中心會有明顯血絲,常見泛紅潮熱。皮膚乾燥粗糙,變得非常敏感,常有灼熱刺痛感。
  2. 丘疹膿皰型:除了泛紅灼熱之外,會出現類似暗瘡或膿頭,皮膚相對較油性。
  3. 增生肉芽腫型:常見於鼻子,而下巴,前額,臉頰上等皮層組織增生變厚,可令鼻子持續紅腫,毛孔亦會變得粗大。
  4. 眼睛型:患者眼睛泛紅,灼熱刺痛。嚴重時眼睛會對光敏感,影響視力。

臨床上,根據症狀和病情嚴重程度,玫瑰痤瘡常被劃分為四個主要類型。首先是紅斑血管型,這類患者的面部中心常見細小血絲,伴隨明顯的泛紅潮熱,皮膚乾燥且敏感,患者常感灼熱或刺痛感。其次是丘疹膿皰型,除了全臉泛紅外,還會伴有類似青春痘的丘疹或膿皰,這類型常見於油性膚質的患者。第三型是增生肉芽腫型,多見於鼻部,患者往往因皮膚組織增生而導致鼻子持續紅腫、毛孔粗大,有時延伸至下巴、前額及臉頰;最後是眼睛型,這類患者眼部尤其敏感,會出現泛紅和灼熱刺痛,嚴重者甚至對光敏感,影響視力。

治療玫瑰痤瘡需根據不同類型和嚴重程度制定個性化方案。一般來說,初期治療常採用外用藥物,如metronidazole、azelaic acid和brimonidine等,這些藥物可以幫助抑制炎症及改善血管擴張現象。而對於丘疹膿皰型及重度病例,口服抗生素(如doxycycline、minocycline及口服metronidazole)也是常見的輔助治療手段,可有效減少炎症及控制細菌繁殖。部分病例中,激光治療已被證明能有效改善面部泛紅和細小微血管的擴張,尤其適合伴有增生病灶的患者。

除了藥物治療外,改變生活方式和日常皮膚護理對於控制玫瑰痤瘡同樣至關重要。患者應盡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品,如酒精、含咖啡因飲品以及辛辣食物,這些都可能加劇血管擴張和皮膚潮紅。此外,避免在強烈陽光下暴曬,並在外出時塗抹防曬霜、佩戴寬邊帽或使用雨傘遮擋,不僅能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傷害,也有助於減輕炎症反應。選用低致敏性、低刺激性且成分簡單的護膚品和化妝品也十分重要。

由於玫瑰痤瘡具有明顯的慢性和反覆性特徵,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常需保持與醫生的密切溝通,定期評估皮膚狀況並調整治療方案。心理因素在該疾病中亦占有一席之地,許多患者因長期面部紅斑而產生自卑及焦慮情緒,因此適當的心理輔導和支持也是管理此病的重要部分。總之,綜合藥物治療、外部護理與生活習慣調整,能使大部分玫瑰痤瘡患者獲得明顯改善,恢復更健康平滑的肌膚。

參考專家建議,選擇具豐富臨床經驗的皮膚科醫生做進一步檢查和治療,制定個性化治療計劃,將是控制和管理玫瑰痤瘡的關鍵。

參考文獻:
1. Bolognia, J., Schaffer, J. V., & Cerroni, L. (2018). Dermatology (4th ed.). Elsevier.
2. Steinhoff, M., et al. (2013). "Rosacea: Epidemiology, Pathogenesis, and Management."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, 68(5), 841-850.
3. Powell, F. C. (2005). "Rosacea: A Review."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, 153(2), 203-210.

↑ Back to top